文圣百科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刚刚,上海分区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不封城的探索还在继续

2022-03-29| 发布者: 文圣百科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刚刚,上海宣布,从3月28日5时起,我市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上海不封城,进行滚动核查的探索...
推理大师 https://www.td010.com

刚刚,上海宣布,从3月28日5时起,我市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上海不封城,进行滚动核查的探索还在继续,这也是精准找出患者的一种方式。

今天,上海又通报了昨日新增45例确诊2631例无症状。

从3月1日至今,累计确诊已经超过1.2万人,超过97%的患者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上海在做什么?

上海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采用分区隔离、滚动核酸检测加上非防范区抗原自检的策略进行防疫探索。

这个探索值得吗?

首先要知道,人类目前为止,唯一消灭的是天花病毒,意味着新冠病毒注定将与人类长期共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纷纷“躺平”放开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根据全球疫情最新变化做出自己的调整。

一个是因为疫情的变化,一个是经济的需要。

这一次的病毒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具有隐匿性强、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点,因为很多确诊患者都已经完整接种过疫苗,免疫力增强,所以目前感染者中无症状比例较高。

这波从去年12月开始的疫情,到现在,有三个可以作为对比。

一个是单日新增最高5.87万例确诊的香港。

一个是封城一周,损失超过600亿,确诊600多个患者,平均一个患者一亿的深圳。

一个是不封城,不到一个月确诊超过1.2万例的上海。

城市人口分别是750万,1800万和2500万。

应对的策略分别是:躺平、封城的“动态清零”、不封城的“动态清零”。

上海不封城进行的就是生活正常化与动态清零共存的探索。

3月26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将目前该市采用的管控方式称为“上海的一种探索”:对个别街区进行48小时的滚动封锁,以及大规模核酸检测加上抗原自检。

吴凡称,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全球经济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因此不能轻易封城。

2021年上海GDP高达4.32万亿,是深圳(3.06万亿)、广州(2.82万亿)的1.4、1.53倍,接近“杭州+南京+合肥”的总和。

2021年,来源于上海的国内税收收入高达1.53万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接近深圳全口径税收收入的2倍,宁波的5倍,青岛的8倍,厦门的11倍。

根据Alphaliner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上海稳居全球第一,而自2010年起,上海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

2021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高达10.09万亿元,占全国的1/4强,长三角地区企业多数都通过上海口岸进行进出口。

按天来计算,上海平均每天创造的GDP118亿,国内税收42亿,进出口111亿元,工业产值115亿……。

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所以,上海不封城考虑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防疫效果。

不封城,进行滚动筛查、锁定重点、切断传播链,重点区域核酸检测,非重点区域抗原检测。

目前,上海上海抗原检测已超过1400万人,从中发现了抗原检测阳性人员,将继续持续开展抗原检测。

对于这个策略,很多人不理解。

有的认为上海是“大到不能封”,是搞特殊,确诊病例的拐点肯定会来的,时间的早晚问题。

问题是不封城有外溢,会让其它省市一起分担这个成本和压力。

上海有最好的医疗、税收结余丰富,底子厚,外溢到其它城市之后,有的城市可能连全员核酸都做不起,做几次,当地政府就要破产了。

算算经济账,加上不断的封闭、解封、基本上对上海的这操作,很多上海之外的人是反对的。

上海不封城、不清零,就意味着其它省市要为外溢被迫买单。

封城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不封的代价也是昂贵。

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其实是很难选择的,出现1例,就全部禁止,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的人,更影响的是上下游产业、经济、很多人的饭碗。

动辄封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封了也可能7天还不够。如何做到常态化,哪些地方该封,哪些地方不该封,如何快速流调、确诊、实现动态清零是个防控策略和思路的问题。

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毒株的特点决定了过去的防控思路需要变化了。

比如,上海近六个月来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境外输入,94%是打过疫苗),重症仅0.1%,危重症和死亡则为0。

也就是确诊患者超过97%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不做核酸,不检测抗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在这种情况下,封城的代价和经济成本的考量,还有病毒的特点,还有许多国家的防疫措施转变,也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一个问题:防疫模式要转变了。

上海目前做的就是防疫模式的探索,选择封城或半封城,必将带来更为剧烈的冲击。

上海这次不走抗疫回头路,采用网格化的有限封控和不断筛查,让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内自行痊愈,同时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自我检测,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刀口上。

这意味着无症状感染者的确诊会越来越高多,直至拐点的出现,就像香港从单日最高5.87万例确诊到现在单日8000例左右的确诊。

既要控制好疫情,又要保障居民生活,保持就医通道畅通,同时还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这样的模式正是上海现在正在探索的防疫模式。

一种防疫模式若想长久有效,经得住人心的检验,必然是在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必然要尊重科学、专业,尽量保持人性化、柔性化。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国情,确诊了,不治疗好,不清除体内的病毒是不行,也不接受大量民众染疫去世。现在新冠病毒的毒性明显下降,全球多个国家日渐回归常态,我们很有必要为防疫和经济发展不矛盾的情况下,找一个更适合的防疫模式。

这次的上海,显然具备了为日后防疫政策优化探路的合适条件。

上海作为内地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这么做需要巨大勇气。

上海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条件和财政力量支撑,上海人识大体、有大局观、务实、尊重科学,拥有人才储备和超然的地位,这是很多地方难以比拟的,当然上海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探路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和病毒陷入拉锯战,这个代价可能难以估量。

然而,疫情本身就意味着损失和痛苦,要考虑疫情和经济的原因,上海所做的是探索,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是对精准防控的最好诠释。

有的城市宁愿自己的市民受苦,也没有把一个病例外溢;有的城市为了自己的市民少受苦,宁愿冒着外溢的风险和舆论的压力也在探索前行。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应该受到谴责和贬低。前者推动道德的上升,后者引领社会的前行,都很了不起!

上海不封城的探索最大的问题是,外溢有可能比较大,最后不好控制,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我们需要一个防疫的样本,探索不同时期动态清零与共存下的防疫模式。

如果最后证明连上海的精准防控努力都对付不了奥密克戎,那以后还说什么?深圳模式自然就会成为各个城市再做决策的优先参照。

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疫情已经三年了,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不用造成大量民众确诊,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让一切有序回归常态的新防疫模式。

小平同志曾说:“深圳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

允许具备合适条件的上海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不失为一种务实可行而又可控的尝试。

未来,我们终究会放开,会有特效药和诊疗手段,会和病毒共存,没有人想一辈子在封控中度过,上海的尝试就是很有必要的。

现阶段我们不具备像西方那样完全开放的条件,也就要探索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疫效果,这一次注定不容易。

上海只能赢,不能失败。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文圣百科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文圣百科网 X1.0

© 2015-2020 文圣百科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