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剧本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是个现象级别产物,只会曾经拥有,很难规模复制。 而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我国应该是整整两代人没有经历过很明显的经济危机,也就自然整体都很少存留经济危机的印象、辨识能力以及应对危机的心里储备。 比如,90年代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我们只知道香港有经济危机,国家在保护;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那个时候上网的人少,知道的也不多,知道了也不太受影响; 08年的次贷危机,大家普遍听得比以往多,但是并没觉得自己受到多大影响,反而后面迎来黄金的10年; 上次让大侄女去问他爸爸,08年那次经济危机,要他停下他爸爸的意见,事实上作为房地产建筑的工人,不会感受到危机,只会觉得国家发展很好,工钱在这10年基本翻了5~10倍,同在一个社会,但是不同人对一件事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人的成长,需要去补充多个视角,不能太线性。 14年的危机我们能记住什么,好像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存在太多影响,反而买房的人在那之后增值翻翻,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独角兽百花争荣,兴兴向荣,我们能记住的可能只有股灾和钱荒,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现在是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危机,由于疫情的肆虐和防控,以及突发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的秩序,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共振,和疫情的存在时间超出人的普遍预期,这次的疫情让普遍的大众感受到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实上,国内近几十年来,我们是没有过集体危机感受的。由于稳定的发展环境,过往的危机我们都有库存政策拿得出手应对。 而现在的大环境不一样了。 改开以来,我们是有阵营大佬的,又加上我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有着极大的人口和人才红利,以及土地、财政政策储备的。 而现在,土地和人才红利与政策殆尽,房地产的尿壶被用了又用,创新创业被割了又割。 昨天房地产松绑的信号,估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信息,再次面世来稳定5.5的增速。 这些不一定是长足发展的好信息,而是稳发展、就业的暂时之计。 我们真正还能带来发展的其实是:科技和金融。 科技发展,将带来我们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定位改变,在规则的制定者看来,是挑战了原有的规则秩序。 金融发展,能改变国内的货币池子结构和人民的资产消费结构,并且能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空气换实物的能力,但是也直接挑战了大佬的利益,同时国内金融的实力,怕放开了,也很难御敌。 一切在‘别人’看来,你是个不安分的老二,顺则昌,不顺就是羔羊,等着狼狈来猎杀。 可在‘我’眼里,为什么我这个老二是羊,只能参与分工,不能参与分羹呢? 这次疫情,让集体感受到了经济危机。 第一、疫情复杂且长,超出预期,影响经济生产秩序; 第二、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积累多了亟待解决; 第三、经济从高速逐步换挡到中速,但是人民债务未减速,收入和债务增速不成正比,让大家感受生活压力变大; 第四、由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接轨和融合程度加深,外部世界的变化,也会牵动着中国本土的变化,隔离墙被打破; 第五、中美之间由原先的上下游协作补充的关系,逐步转变成竞争者的关系,也就失去了摸着毛熊过河与摸着鹰酱过河的后发优势,要独自驶向无人区探索,并且伴随着鹰酱集团的打压。 等等。 事实上,中国人讲阴阳,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是在讲生生息息的自然演变规律,有危才会有机,生息之间才孕育着社会的螺旋式发展,和涌现一代时代需要的时代人物。 过去四十年的稳定发展环境,是难得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和未来,主动去感受危机,成为一个勇者,历练成强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