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6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火电视剧 https://www.7006.xyz 昨天,微博上有个热搜,看得我又痛心,又愤怒。 一个18岁的女孩,刚刚高考完。 回到村里,等着报考一所211大学,圆自己十多年的梦。 可没有想到,7月1日,她毫无征兆地被人杀害。 杀害她的人,据说是她同村家族的亲戚。 她姓冯。 叫冯某月。 18岁。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八陡山村人。 杀害她的人,叫冯某民。 51岁,没结婚。穷。身体有残疾。活得一直不如意。 两家相隔不足100米。 不说亲密无间,至少无冤无仇。 但谁能想到,人心隔肚皮。冯某民竟在不知不觉中,对冯某月起了杀心。 7月1日,父母出门办事。 冯某月一个人在家里填报志愿。 这一次高考,她考出了601分。 多年辛苦,终于有了交代。 她郑重地,填下自己的第一志愿: 郑州大学。 但命运就在此时,发生大逆转。 冯某民来到家里。 不知用什么方式,将她拖到一个废弃洞穴。 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 再逃回自己家里。 下午,母亲回到家,发现女儿不见了。 到处找。 最后发现时,冯某月“身上盖着塑料布,头上有窟窿”,已经离开了人世。 母亲痛不欲生。 有人告诉她,曾看到冯某民和女儿在附近干农活。 去冯某民家问。 冯某民说,不知道冯某月下落。 但当天,警方就带走了他。 在警局,他对自己的作案行为,供认不讳。 他承认杀了冯某月。 也交代了犯罪事实。 警方目前也发出了通告,更多细节,相信之后会披露。 案子一曝光,立即登上热搜第一。 无数人恨得咬牙切齿。 有人说:“她越过了100多万人,却没逃过那1人。” 有人说:“高考601分,女孩正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未来啊。” 此种人渣,下地狱也不足惜。 只可惜冯某月的如花生命,再也无法绽放。 她刚刚填下志愿,准备前往梦想的大学。可梦想,再也不会开花。 那些凌晨5点起床背单词, 那些拼命挣扎咬牙死撑的10年寒窗苦读岁月, 那些为了高考奋不顾身的十几年时光, 全都没有了下文。 她的人生刚刚开始。 她的人生就已经结束。 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同姓长辈,会无缘无故杀死看着长大的孩子? 一个姓严的亲属说:“嫉妒。” 凤凰网也转述了一个知情人的话语: “嫌犯可能出于嫉妒。”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冯某民的犯罪动机。 这个暂且等待警方回应。 但作为一个从底层农村走出来的人,我想说,我对这两个字的体会,真的是入骨深切。 未曾在农村呆过的人,不懂那种互害手段。 也难以理解“见不得他人好”的阴暗心理。 但它们真实发生。 一直发生。 我们主编曾发过一个朋友圈。 此时,她们家已在广州定居多年。早就不回老家。 但父亲偶尔会回去看看。 每次回去,都是一肚子气。 有时,邻居会把排水沟堵死。说不让你家沟里的雨水,从他门口流过。 有时直接到家门口大小便。 带血的卫生巾甩门口。 他们没厕所么? 有。 为什么要这样? 不知。 我也来自农村,太能理解这种阴暗琐碎的恶意。 我依然深切地记得,幼时家里太穷,弟弟太弱小,经常被一帮人打得一身是伤,我妈去说理,毫不理会。 我妈不善言辞。 讷讷着。 憋红着脸。 无助又愤怒得发抖。 满村的人看着,嘻笑,没一人劝解,也没一人说句公道话。 我妈拉着弟弟的手,回家,一路上眼泪直流。 这样的腌臜气,不知受过多少。 你无法想象,为什么在底层,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相成全,而是互相使坏。 后来,我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长时间不给我们。 再后来,我离开,毫无留恋。 文人说起乡村,多是诗意田园,多是浪漫牧歌。 在他们的想象里,乡村,多美啊!风轻云淡,禾浪翻滚,鸡犬相闻,民风淳朴。 简直可以写出N首诗词。 N篇散文。 但在你赞叹之余,你也要知道,你眼前的禾浪,还有另一种叙事—— 三伏天里,烈日炎炎,庄稼严重缺水。 你几乎拼了老命,各种引渠灌水,将几亩田放满水。 但半夜就被别人挖开田埂,让水流到他的田里去。 关于青山绿水、植物茁壮,还有另一种真相—— 你种的豆子与花生,可能随时被踩踏。 你种的玉米,被人故意放牛啃咬。 而你听到的鸡犬相闻,也有另一种结局—— 你养的狗,好端端被村里人毒死。 尸体烂在垃圾场,找了好多天才找到。 找到时,为你看家护院多年的狗,身上长满了蛆。你悲愤无比,又无能为力。 因为你不知道是谁。 谁都有可能。 谁都不会说。 以上这些都不是我杜撰的。 而是我家真实发生过。 时代发展到2022年,我们都以为,底层互害的风气、农村损人不利己的行事方式,可能有所改善。 但事实告诉我们,并没有。 河南这个18岁女生的事情告诉我们,没有; 大衣哥告诉我们,没有; 福建莆田欧某中一案告诉我们,没有。 乡村多年如一日。 从前是这样。 如今也是这样。 说到这里,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又会问:为什么? 话剧《琥珀》里,有一句台词。 “只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平等,那就是痛苦。” 这句话几近真相。 底层机会少。 上升渠道窄。 人与人之间,合作可能性低。 所以,对于底层互害者而言,身边人的发达,对他而言,不是机会。而是压力。 当他消化不了这种压力,就会生出仇恨。 一旦有了仇恨,就会生出报复心。 我一个朋友是70后,农村人。 他记得七八岁时,村里有人老是半夜三更,用长竹竿,来戳他们家屋顶的茅草。 有一回,他和父亲当场把那人逮住了。 一看,就是他们家的一个表叔。 次日,父亲和家族另一长辈说这事,长辈说:“这也怪不得,你们几个孩子都有出息,他看着不舒服。” 这就是村里人的看法和解释。 “不舒服”,就是理由。 “你过得好”,就活该被针对。 “嫉妒”是被合理化的,“伤害”被理解成“报复”——谁让你们超越周围人。 太优秀,就是原罪。 父亲没追究,觉得都是村里的亲戚,弄得太僵不好。 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 1980年,他母亲因病逝世。 安葬的地方,是村庄里的一个山坡,面对水库,周围绿意葱茏。 有人说:风水好。 之后,父亲又当爹,又当娘,再未续弦,家中姊弟多达6个,都年幼,生存举步维艰。 然而穷成这样,还是再招灾祸。 两年以后,他大哥考上大学;他成绩优异;二哥正参加高考。 这一系列顺遂,使得他家成为村人的眼中钉。 村人认为,他家小孩这么有出息,都因为母亲坟墓风水好。 如果破坏了风水,他们就不会这么优秀了。 后来7月的某天,燠热难忍,他二哥高考在即。 一个远房的表舅,忽然找到他们家,对他父亲说:“你把XX的坟赶紧迁走吧,违规了!” 父亲当然不乐意。 况且当时正是盛夏,按风俗,盛夏迁坟是大忌。 可表舅说:“你们不迁,那就要被铲掉了。” 他们无奈,次日带了几个孩子,拿着工具,急慌慌地将母亲的坟迁到别处。 可事实是,根本不存在违规,只存在嫉妒。 从此以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底层生存,大家内心里,并不希望看到他人成功,只渴望看到他人失败。 因为这样才会让他们“减压”。 这样的噩梦,一直等到他们一家离开,才终止。 到了一线城市后,他们不再被针对。 不再被“仇恨”。 因为,已是不同的族群。 他们造不成威胁,剥夺不了资源。 ——哪怕这资源,只是虚无缥渺的赞誉和羡慕。 但。 这在底层,很重要。 你会在一线城市,经常听大家说:“要低调,别炫富,要谦卑。” 但在底层,你听到的是:“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都是要面子的。” 他们会在年关,打肿脸充胖子地,租一辆豪车回去。 会在有了一点钱后,一定要在老家造一所大房子。 “面子”,是他们最在乎的事情。 它代表着认可。 也代表了个体价值。 可问题是,这种价值,是通过与人比较产生的。 这就糟糕了。 一旦封闭的圈子里,有人太过出色,其他人就会有被“比下去”之感。 这样说好像玄乎。 我们来看以下的图: 两个中间圆圈是一样大的。 但我们会觉得,图2的更大,图1更小。 这就是比较产生的认知谬误。 在底层,也是一样。 当村里人都穷,我们就觉得日子还可以; 当村里人都差劲,我们就觉得自己混得还不错...... 反过来也一样。 他们优秀,你便矮三分; 他们厉害,你便自觉失败; 他们努力逆袭成为人上人,你便自觉碌碌无为浪费粮食。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不是说过吗? “当你的朋友失败时,你会很难过;当你的朋友成功时,你会更难过。” 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也是我一直建议朋友们的—— 尽量别回村。 到更发达的地方去,到更自由的地方去。 哪怕想躺平,有个小院,也不要回村。而是想办法去小一点的城市,与机会多、资源广、人脉多的人为伍。 因为,这样的人群,不存在零和博弈。 而是正和博弈。 回到文初的悲剧。 我真的从昨晚到现在,都是愤愤不平。 我接受不了一个花季女孩,在梦想刚刚绽放时,被粗暴地扼杀。 我也接受不了有人说,凶手生活不顺,处处被看低,所以要思考恶徒为何施暴的说法。 恶就是恶。 罪就是罪。 没有理由,也无需理由。 现在只愿凶手尽快被处刑,给被害少女以交代。 也希望,所有来自底层的女孩, 都能顺利地, 翻过偏见之山, 越过愚昧之林, 趟过嫉妒之河, 平安走出山村,来到更广阔的世界。活得更文明,更安全。 ![]() |